研究計畫


一.研究題目:

     台灣族群的兩性關係─以客家族群為例


二.研究動機:

     從小生長苗栗客家鄉村的我,看著母親及祖母都可以擁有自我的工作權力及自主權,比起大眾對於鄉村教育缺乏,「男主外、女主內」的普世印象有相當大的落差。讓我看到客家女性勤儉樸實的形象背後,對於女性自主也有別於其他族群不同的發展。這些現象讓我產生非常強烈的興趣,我認為這種現象對於現在社會是發展必然的趨勢,兩性平權已經是一種全民運動,但是不平等的問題卻仍然充斥在我們周遭;我希望兩性平權不再只是一種口號,期許他可以實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如果我能找到促使兩性平權的癥結點並加以落實在生活之中,我相信對於促進兩性平權會很有幫助。


三、研究目的:

     不同族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兩性關係,同時兩性不平等的問題存在於各個族群之間也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就筆者觀察而言,即使兩性不平等的現像普遍出現在傳統社會中,但其也有輕重之分;如果能研究發現出不同族群之兩性平權發展因素,並加以推動,或能為現在社會的兩性平權推廣盡一份心力。

 

1.關於客家文化中的性別關係

     從歷史上,客家女性就和一般的漢族女性不同,她們無纏足怯弱之習,她們能躬操耕作,主持農計。客家婦女的樸素節儉,勤勞潔淨,客家婦女的任勞任怨,犧牲自我,維護家庭,客家婦女的堅強和聰穎等特性是充分體現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江運貴﹐1996)

    客家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高或者低,這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有論者指出,客家女性家庭意識過重,從而壓制了她們社會地位的提高。(林惠雅1998)。家庭地位、經濟地位與文化地位,綜合起來看,客家女性這一社會群體在傳統的客家社會裡的地位相對於其他民系的女性而言是比較高,客家婦女具有崇高的吃苦耐勞的品質,但客家女性所受的歧視和壓迫甚於其他民系女性。(秋芳﹐1995)。客家族群中的母親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或精華,亦是客家族群文化經久不息並不斷發揚光大的根源。對於這些見人仁見智的論述,是各有精闢之處,但從中也反映出有關客家女性角色地位的看法確實存在異議和吊詭,但在涉及族群與性別的研究時,也深感性別研究如果脫離了特定族群經驗、文化傳統和社會脈絡,將無法反映女性的真實狀況。

    這些論述跟自身身為客家人的成長經驗,對於客家女性比起其他族群的女性在兩性權利如何法展這方面的爭議非常有研究的興趣,希望可以在這方面多加琢磨。

2.不同族群性別關係之比較

    在傳統的父權制社會中,女性的本質與社會角色是在一個和男性規範的關係中被定義的。在父權的話語系統中,女性所有的犧牲或貢獻,都是爲了符合和滿足男性的需要。

  從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來說男主外女主內是天作之合,但客家文化對客家婦女的角色要求還不止於此,客家女性除了從事傳統對婦女所要求的所謂“家頭教尾”(養育子女)、“竈頭鍋尾”(家務勞動)、“針頭線尾”(漿洗縫紉)外,還要承擔起“田頭地尾”(耕種田地)職責,所以可以說,客家女性是擔負起了客家族群經濟生活中裏裏外外一把手的角色,正是由於客家女性把家務勞動和生産勞動雙肩挑,才得以使崇尚讀書走仕途和外出謀生打天下的客家男子無後顧之憂。

    縱觀歷史上的中國女性,之所以客家女性的品質特性有其獨領風騷之處,除了她們不纏足、不束胸之外,她們爲謀取生存所表現出的自主自爲、刻苦耐勞、勤勞儉樸等品質確實令人爲之動容。

    然而,客家女性在這些形象的背後,其形成的因素深深的引起我的好奇,在長達數百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何客家女性的自主空間相對的比較自由,比起其他族群,似乎更能展現出女性的價值,這背後的形成因素時著耐人尋味,深深的引發我想要深入探究的求知欲望。

 

三.研究問題

     傳統族群之兩性關係,充斥著許多不平等但是長久下來卻習以為常,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現向;例如:婦德的觀念-「認命、從一而終」、婦工的待遇-「煮飯、燒菜、洗衣、挑水、挑木材燒火、照顧小孩」、女性言論自由;重男輕女之權力關係、勞動關係-「男主外、女主內」的不合理分工、性與情感的自由等,在在都顯示出長久以來扭曲的兩性關係發展,縱使兩性平權的觀念已經提昌多年,但是數千年來的觀念卻根深蒂固,有如老樹盤跟一般糾結著我們的整個普世價值觀。

    由此可看出,即便歷史不斷的在演化,但是女性的定位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整體發展史上都是圍繞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在運行,這種觀念似乎被認定是理所當然;但是我認為,這世界上並沒有甚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同時正如先前敘述過的,不同族群之間的兩性關係也有些許的變化,是甚麼樣的因素造成這樣子的差異,在這背後也許有許多的形成因素,我想試著去找出這些因子,如果能了解這些觀念行程的元素,或許就能從根本做起,徹底改善這長久以來兩性不平等的問題。

    農村與勞動階級男性越重視婚姻的傳統功能性,迎娶貧窮外籍家庭女子現代家庭,女兒不再是:「賠錢貨」、「女子無才便是德」從「男尊女卑」到「現代女性」,現代女性經濟獨立,追求新好男人、台灣女性再教育、勞動市場與政治都有發揮的能力。

雖然女性價值在這些面向上看來似乎是相對的重要,但是其核心價值仍然是圍繞在延續家庭的完整性;就筆者個人來看充其量只是表面上的抬頭,還是無法脫離女性就是要延續家族香火的這種老舊觀念。真正想要落實兩性平權,我想必須從形成兩性不平權的跟本處著手;這已經影響了我們歷史數百年,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很辛苦但是卻必須要經過的過程。

 

四、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的目的之一為探討客家族群的女性是否擁有更多的女性平等的權利作詮釋。而質化研究的目的即在了解當事人對自己的經驗意義有什麼樣的洞察。其次,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客家女性」的主觀經驗,因客家女性擔負了傳承客家傳統精神的責任,因此需要透過質化研究重視的「當事人觀點」來呈現、掌握客家女性的真實面貌。第三、質化研究可以促進對受訪者全面性、多元性的了解,因為它所重視的是社會現象的互動與情境脈絡的掌握,也訪問女性意識的客家人,離婚的,不婚的,同志的客家的女性述說,來了解到客家女子如何把客家傳統精神放置於男女權利信念中。此外,研究者相信語料或敘說內容之蒐集在本地是很有必要的。客家人家庭的家人關係與家庭角色觀點,因此本研究以質性方法、深入訪談客家女性和一般漢人女性權力的差別,由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及生命重要事件的敘述,使吾人可窺探年輕已婚或未婚客家女性對家庭以及家庭角色更深層的想法與其概念形塑的程。並讓我們對照於過去文獻中的客家女性權力的方向去發掘有否和漢人文化上不同的詮釋。

    本研究主要採用極端案例抽樣方式進行,以了解在傳統客家文化出身卻成為例外之女性,以了解改變的可能性究竟何在;初步設計以女性意識,離婚的,不婚的,同志的客家女性。一共訪談四個不同類型的女性。一.選擇女性意識的客家女性,是因此類女性對於平等的意識較高,不屈服於父權體制底下,此類型的客家女性可以從自我的成長經驗裡來詮釋客家兩性權利方面的不同之處。二.選擇離婚的客家女性,是要暸解是否因為客家環境成長影響的關係而對婚姻有影響。三.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客家人很重視親戚關係,在客家人的社會關係裡,親戚關係佔著相當的分量。兄弟姐妹、堂表親戚,乃至於同姓宗親的宗族情感,因血是會永遠存在的。(高木桂藏,1992)。在此選擇不婚的客家女性,是要瞭解在如此重視家庭的客家人來說,來要怎麼去突破長輩和家人的價值觀,取代客家人所謂〝家庭〞的價值?四.選擇同志的客家女性是因為,在保守拘束的客家人中,在此方面的接受度為如何,他們可以欣然接受嗎?在這方面,客家族群會給女性支持或是自主的選擇權利嗎?

 

五、預期成果:

     以多層次多面向的角度,來審視、闡述和探究客家婦女的角色地位,既從女性主義的視野探討女性的角色與地位,也從特定的族群經驗、文化傳統與社會脈絡的角度來審視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問題,從女性生命周期動態的、變化的角度,從散居於城市的客家女性和集居於農村的客家女性角度,以及從客家文化傳承和現代社會思潮等不同層面來探討和認識客家女性及其角色地位的變遷。

    然而,族群認同與性別意識的議題往往沒有辦法顧及兩全;畢竟長久以來的文化發展女性意識往往都趨於弱勢,如何將議題建構在性別關係為基礎,避免對傳統抱持本質化的見解進而造成誤認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傳統客家族群的認同就是以刻苦的女性做為象徵的圖騰,因此我認為以客家族群為例進行研究並不會有族群認同與性別意識的衝突問題,如此一來既能重朔性關係的契機,又能重整客家文化認同的方向,相信此一研究會對日後兩性平權的發展與推廣有一定的助益。

 

六、參考書目: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臺北市:常民。

高木桂藏(1992)。客家(2版)。(關屋牧譯)。臺北市:關屋牧。

秋芳(1995)。台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市: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

張維安(2005)。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思與言:第42卷第2期

杜宜展 (2006)。幼年經驗、性別態度、角色認同、父職技巧及父職參與行為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 (1),49-72。

明燁 (2000)。性別角色、教養觀與教養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2-H-031-002)。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431-003)。

林惠雅 (1998)。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31-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m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